大连海事大学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交接命名仪式隆重举行
2024年7月8日,大连海事大学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交接命名仪式在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隆重举行。
交通运输部人事教育司部党组巡视办专职副主任于敏,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王启尧,中远海运集团原董事长、党组书记许立荣,中共大连市委常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丹,中远海运重工、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中远海运科技董事长、党委书记梁岩峰,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严新平,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中国船级社总裁孙峰,辽宁海事局局长李信标,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李朝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回理事长宋家慧,中国航海学会 副理事长张宝晨,上海船舶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王麟等嘉宾及全体校领导出席命名交接仪式。
交接命名仪式由大连中远海运重工副总经理马川主持,中远海运重工、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中远海运科技董事长、党委书记梁岩峰,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单红军,校友代表中远海运集团原董事长许立荣,交通运输部人事教育司部党组巡视办专职副主任于敏分别致辞。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单红军在致辞中向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向为“两用船”建造付出辛勤努力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合作伙伴致以崇高敬意。他表示,“两用船”建设是一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创新工程,是学校在新时代高等航海教育发展历程中写下的浓重一笔。从1962年学校第一艘实习船“红专”轮开始,海大实习船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科技化到智能化的发展变迁。此次“两用船”的交付,标志着学校在海洋和交通科技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学校目标将“两用船”打造为交通运输行业智能航运先导示范应用,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在交通运输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进程中,贡献海大力量。学校将与行业企业进一步开展务实合作,深入推进科教融合、校企协同,共同谱写智能航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仪式上,单红军和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总经理饶洪华分别代表大连海事大学和建造单位进行船舶交接。
大连海事大学董华女士作为新船教母为“新红专”轮命名。
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许民强向“新红专”轮首任船长授船旗。
随后,出席仪式的各方嘉宾登船参观。
为深入探究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思路举措和实践路径,助推加快海洋强国建设,大连海事大学于同日举办了“科技赋能海洋强国建设研讨会”,邀请来自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等国家部委及涉海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围绕交通、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深入研讨。同期,发布了由大连海事大学智库团队编纂的《中国海洋法治发展报告(2024)》。
新红专轮介绍:
“新红专”轮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研发设计,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旗下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建造。
“新红专”轮船长69.83;型宽10.9m;型深5m;服务航速17.5kn,配置船员15人,科研人员5人,学生30人。船舶悬挂五星红旗,入中国船级社。该船采用全电力驱动双吊舱推进系统,该船将取得i-Ship(l,Nx,Mx,Ex,Rx,Ax)智能船级符号,实现智能化全覆盖,对标中国船级社智能规范最高要求。该轮实现了智能化全覆盖,驾、机、电深度融合,智能化程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是全球首艘集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与教学实训于一身的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可满足科研人员的研究和学生的实训需求。
该船采用后倾式船艏并设置隐藏球鼻艏,艏部设置有管隧式推进装置,设计航速18节,续航力2500海里,同时具备DP1的动力定位能力;满足B级冰区加强要求,可在冰区安全航行,并开展研究教学工作。该船造型设计在满足功能性要求的同时,采用后倾式主桅,飞檐式顶甲板,局部舷墙弧线包裹过渡等设计,整体造型流畅、简洁、流畅、富有动感。
“新红专”轮建设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总投资约1.8亿元,项目于2018年启动建设,2020年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批复,2021年初步设计获得批复,2022年完成招标和建造合同签订,2023年开工建设,2023年12月下水,2024年7月交付使用。
“新红专”轮是大连海事大学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的重大建设项目,是该校服务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平台,是大连海事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该校“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红专”轮的正式交付,大连海事大学将同时拥有3艘在役的教学实习船,分别是“育鲲”轮,“育鹏“轮和最新交付的这艘“新红专”轮。
2024-07-09